最近在追一部国产现实题材剧——《棋士》。一开始只是想打发时间,结果越看越上头,尤其是剧中崔业和崔伟这对兄弟,让人久久难以平静。

一个是光鲜正直的刑警队长,一个是表面上热衷围棋教学、背地里却心思缜密、筹划“人生棋局”的中年男人。他们既是兄弟,又是对手;既彼此惦记,又彼此算计。每次崔伟调查线索、拨开迷雾,发现线的尽头竟是自己弟弟时,那种纠结与煎熬,观众都能感同身受。而崔业则用尽手段隐藏真相,但每次在危机关头,却也总会为兄长留下一条退路。

看完这一段剧情,我脑海里反复浮现一句话:‘兄弟,是最深的信任,还是最大的风险?
这不禁让我们思考:在 DevOps 的世界里,信任链是否也有同样的风险?


🎯 什么是 DevOps 中的信任链?

DevOps 本质上是 开发(Dev)与运维(Ops)的一体化协作。CI/CD(持续集成 / 持续部署)流程中,我们依赖各种组件构建一条“自动化流水线”,比如:

  • GitLab/GitHub Actions:触发构建的起点
  • 构建脚本 / Dockerfile:定义镜像环境
  • 制品仓库 / 镜像仓库:存储构建产物
  • 测试与安全扫描工具:验证构建安全性
  • 部署平台(如 K8s、Serverless):最终上线执行

这些组件通过访问权限、API 密钥、Webhook、SSH 密钥、Token等形式串联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任链(Trust Chain)。

这就像崔伟对弟弟的信任:“他不会骗我”、“他不可能走歪路”,但真正被利用或突破的,恰恰就是这份默认的信任。


🔐 DevOps 中的“兄弟情”式信任,可能带来哪些风险?

1. 过度信任自动化账户

在 CI/CD 中,我们常常为流水线配置一个“万能”Token,赋予它读取源代码、访问制品库、部署生产环境的权限。如果这个 Token 泄漏,就等于把钥匙交给了潜在攻击者。

崔伟始终坚信弟弟不会出事,但崔业也正是靠着“兄弟信任”周旋于各方之间,掩盖了真相。

2. 没有最小权限原则(Least Privilege)

开发者常将多个系统的权限一次性授予某个服务账户,方便但风险极高。一旦被入侵,攻击者可以横向移动,攻陷整条流水线。

3. 构建链条中引入不可信依赖

就像崔业将钱藏于围棋班中,我们也可能在构建中引入未验证的第三方库、镜像或脚本,形成潜伏的供应链攻击风险。


🧩 如何构建更安全的信任链?

✅ 零信任原则(Zero Trust)

不因身份授予信任,而应基于行为验证身份、访问目标和上下文条件。

✅ 使用短周期令牌和最小权限

权限必须“用时申请、按时失效”,不授予与职责无关的访问能力。

✅ 引入审计与可追溯机制

每一次变更、每一条命令、每一次发布都应该是可溯源、可追责的。

✅ 使用 SBOM(软件物料清单)

清晰列出构建中使用的每一个组件,确保依赖可控,源头可信。


💬 结语

在技术体系中,“信任”是一种效率,但“过度信任”可能是一种懒惰。

《棋士》里那句“你骗得了别人,骗不了我”,令人动容,却也讽刺。
在 DevOps 中,我们不能只靠默认信任去“运营”整个系统。唯有设置好边界,构建好机制,才能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“流水线”。


Logo

欢迎加入 MCP 技术社区!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前行,一同解锁 MCP 技术的无限可能!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