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451942bab4bef75f2889a602fa6a59d.png

佳佳是我的好朋友,也是一家跨国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。前段时间,我们在聚会中聊起工作,佳佳不免有些惆怅。她说她很苦恼,公司流失的人员当中,没人能告诉她,他们离职的根本原因,说的一些理由都浮于表面。比如,上班太远啊,不喜欢穿职业装出入写字楼啊,眼睛不好不能长期用电脑啊,领导不近人情啊等等。

这种情况令佳佳深深地感到不安,人员流失并不可怕,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才可怕!

我问佳佳,那些辞职的员工是不肯告诉你真实的原因?还是他们自己也没搞明白为什么辞职?佳佳思忖了片刻,她说:“是啊,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搞清楚职业的根本问题,只知道用辞职来缓解不适!

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可笑,谁会无缘无故辞职啊?大家都是出现了职业问题,才打算辞职的。但是,请注意:不要依据表面的职业问题,就做了辞职的决定,搞清楚职业的根本问题,再离职也不迟。

我们来看看这些辞职的理由:

工资低了,感觉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,要辞职

同事人际关系复杂,被小人背后“捅刀子”,要辞职

领导答应给升职机会,还没有兑现,要辞职

不喜欢现在的工作,要辞职

每天做重复的工作,感觉没有激情,要辞职

工作太忙了,感觉好累,也没有时间照顾家人,要辞职

看不到发展前景,要辞职

干得不开心了,要辞职

......

从职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以上这些辞职的理由,其实都不是职业问题的根源。如果没有找到根源问题就辞职,那将是错误的职业决定。不会游泳的人,换个游泳池也无济于事。

9b7ea826664661a8e5d0fd11ab3f81e2.png

那么,怎么才能找到职业的根本问题呢?职业的根本问题,会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哪些影响呢?我们今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:

l 了解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,是考虑辞职的先决条件

l 怎样诊断职业的根本问题?

l 诊断出职业的问题之源,如何“对症下药”?

一、了解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,是考虑辞职的先决条件

1、我们为什么要挖掘导致辞职的根本原因?

也许有人会说,工作辞就辞了,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就行了,研究辞职的原因干嘛?

像佳佳这样的人力资源高管,为什么要追究员工的辞职原因?

9e2dd7d31351d79bdd60fb11a744ff02.png

在这里想跟你分享一个案例。

Lisa是我的一个咨询案主,29岁,在目前的公司做市场活动策划工作已经5年了,公司的发展前景还不错,股市市值年年都在增长。Lisa的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。但是参加了3年的晋升述职,Lisa都没能如愿。这让她很沮丧,更让人困惑的是:Lisa一直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,于是Lisa动了辞职的念头,觉得自己的能力没有被公司赏识。她来找我咨询新的职业方向。

不能晋升,打算通过跳槽来实现晋升,这在很多职场人士眼里,思路很正确,Lisa有充分的理由辞职。但从职业心理学来看,“不能晋升”只是表面原因,导致Lisa不能晋升的根本原因,还有待挖掘。

我让Lisa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。她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强,特别是活动策划能力、沟通能力、执行力都是值得被夸赞的,这也是她敢于参加竞聘的筹码。

听到这里,我提醒Lisa:你是拿现在岗位的工作能力,去述职竞聘市场部经理的岗位吗?

3ece711cf52534dc95cce7c021bcb7d2.png

Lisa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的晋升屡遭失败,是因为每次述职的时候,她都没有展现市场部经理岗位所需要的能力,而一味地强调作为市场策划专员,自己有多么优秀。这才是Lisa晋升失败的根本问题。

经过这样深层地挖掘,Lisa改变了主意,不打算辞职了,她准备好好收集市场部经理这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,并报班学习提升管理能力,在下次的述职竞聘中好好展现自己在市场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能力,为晋升储备更多力量。

我们从Lisa的案例可以看出,一个人在职场遇到问题很正常,但是否找到职业问题的根源,会直接影响职业发展路径。

00a6dd9734d84b54531bbe6a4bdc7d46.png

苦、集、灭、道,是名四圣谛。苦:认清痛苦;集:确知来源;灭:治疗痛苦;道:消除痛苦。——《大般涅槃经》

当一个人做出了辞职的决定,表面上他对自己的职业做出了清晰的决定,但事实上他可能是个“生涯犹豫者”,这种决定可能是一种假象,因为他辞职的目的在于摆脱当前的职业问题,比如严重的焦虑、失落、厌倦等情绪。

这种假象最大的危害是,当事人以为辞职了,就能解自己的燃眉之急,以后就会有美好的职业生涯向自己招手,实质上职业方向为空档!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。

  • 对个人而言,一个人没有搞清楚自己职业的根本原因,就盲目地跳槽换工作,职业问题会卷土重来,甚至发展出更多的问题,当事人就会重复地走在错误的生涯道路上。这对职业生涯是极为不利的。找不到根本的问题,就不可能找到解决方案。

就像我们见过的学霸一样,他们人人都有一本错题集,只有总结错误原因,才有可能规避错误,成为学习上的高手。

  • 对企业而言,雇主不可能因为员工五花八门的离职理由买单,但是企业方能够通过员工最根本的、有价值的离职原因,做出调整,以挽留优秀的人才。

比如,一个人因为上班离家太远而辞职,企业不可能将办公楼搬到员工的家门口;当一个员工因为企业的奖励机制不够公平打算辞职时,企业方倒是可以反思自身的薪酬体系,通过优化内部制度管理,达到留住人才和壮大企业的目的。这也是佳佳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员工离职的根本原因的意图所在。

c391d0bacaacb717fb8a46c6f1221cab.png

2、如何判断是表面的,还是根本的离职原因?

很多人在做出辞职决定的时候,其实心里是有非常清晰的理由的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——这些辞职的原因,被当事人笼统地认为是非辞职不可的理由。

因为当事人的职业困境常常与他的性格、人际关系或人格问题重叠,因此很难分辨出导致离职的根本原因。

比如,一个人觉得领导对自己不友好,经常给“小鞋”,心理觉得憋屈,忍了几次之后,就觉得完蛋了,自己在这个团体中混不下去了,必须辞职了。至于领导为什么对自己不友好?为什么对别人友好?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?对这些问题,都不加思考,就决定辞职,还在自己脑中种下一个念头:“这个企业领导不会识人、用人!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!”其实这就不是当事人辞职的根本原因,而是个表面原因。

11443bb05874e7302fedb66aaa9f4f34.png

判断一个人辞职的动机,是表面原因,还是根本原因,方法其实很简单——看当事人辞职是为了“追”还是“逃”。

如果当事人为了摆脱现有困境,而选择辞职,那么他的辞职的理由一定是表面原因。他今天所面临的职业困难,不是通过跳槽就能解决的或者甩掉的。“逃”方式的跳槽只是给自己一段时间缓冲,重启另一段另自己不满的职业生涯。

如果辞职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价值,那么这里面一定有根本的原因。比如,热爱某项事业,渴望成长发展等。

我之前看过一篇故事,国外的中学生都要加入一些体育的社团。有个学校的甄选条件特别简单粗暴,让所有准备入社团的学生在操场上不停地跑步,最后剩下的10个人就获得入团资格。可想而知,这是一场现实而残酷的考验。然而那些最后坚持下来的获胜者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:“我热爱这项运动,一定不能放弃,我要获得入社资格!”

为了追求更美好的价值,我们内心也能生长出强大的力量,克服一切困难,这样能有效推进职业生涯,而不是原地打圈圈。

cbe5573886c98f6161ee66226800a304.png

我们之所以要挖掘导致辞职更深层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这是决定是否辞职的先决条件,没有找到根本原因,被表面的问题冲昏头脑就辞职,这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是极为不利的。判断离职的原因是否是根本的原因,主要看辞职动机是“追”还是“逃”。

二、怎样诊断职业的根本问题?

我们既然已经意识到了高清职业的根本问题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,那么由表及里地挖掘深层的根本原因,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我们通过两个维度来厘清职业问题的根本原因:

  • 从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维度分析
  • 从个人与自己的关系维度分析

1、用CD模型,从个人与环境的外在冲突来分析根源问题

7541f84b22acc8b903c57b3a0c6074db.png

(1)CD模型可以判断出职业卡点

CD模型是国内某机构基于明尼苏工作适应论,用图的方式揭示了个人与职业的互动关系。

在CD模型中,我们能看到“个人”和“企业”两个重要的角色呈平等的、互动交换的态势。

  • 左边的“能力”和“需求”,反应了一个人在职场中用能力换需求的工作本质。
  • 右边的“要求”和“回馈”,揭示了企业按照工作要求的标准,给予雇员回馈的核心思想。
  • 上边的“能力”和“要求”,说明只有个人的能力达到企业的要求,才能产生人职互动,这条线被称为成功线。
  • 下边的“需求”和“回馈”,说明只有企业的回馈满足雇员的需求,雇员才会感到满意,才愿意留下来继续干,这条线被称为幸福线。
dbba26a2ec6b6fd6639794c47918070e.png

如果一个人的CD模型,是一个流畅的循环,个人能力能够胜任岗位要求,并且企业给出的回馈也能满足个人需求,那就说明这份工作还不错,在这种情况下,当事人很少会想到辞职。

反之,如果一个人对职业不满意,一定是某些元素出了问题。而且,我们根据CD模型能准确地找到职业问题的卡点。

(2)CD模型的具体用法

自我提问诊断法:

①职业出现问题,是没有成就感,还是不幸福?

②如果没有成就感,是能力不能胜任,还是不清楚岗位需求?

如果不幸福,是企业回馈不够,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?

③如果既没有成就感,也不幸福,那么先解决哪个卡点,能够让这个循环转动起来?

上面Lisa的案例,就是成功线出了问题,主要卡在了不清楚岗位需求上。

138126b5b3a495577a0965752e32048a.png

2、用三叶草模型,从个人与自己的内在冲突来分析根源问题

8a5089d83da2138e355fd10af6a062c8.png

人们在动心辞职之前,往往体内积压着一些负面情绪,都说“情绪会说话”,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情绪在三叶草模型中找到相应的职业问题。

  • 焦虑情绪:说明当事人能力不能与工作要求相匹配,常常会感觉压力大。
  • 厌倦情绪:说明当事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兴趣,工作没有激情。
  • 失落情绪:说明当事人的价值感缺失,觉得没有动力,做什么都没有价值,工作也得不到认可。

三叶草中的三个要素是可以互相推动,互相转化的,因此一个人通过三叶草模型判断了自己职业的根本问题,就可以调整相应的部分,让职业三叶草转动起来。

比如,小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,他对社群运营非常感兴趣,虽然没有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,但是小李可以凭借对社群运营的热情,自行钻研学习,加入一些社群观察他们的运营方法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揣摩,小李在社群运营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,小李也试着接一些社群运营相关的工作,久而久之就有人聘请小李运营社群,小李的能力转换成了经济效益,小李的价值感也得到了满足。这样,小李的职业三叶草就顺利地转起来了。

三、诊断出职业的问题之源,如何“对症下药”?

3af3310fe821674f257405e71d578882.png

1、针对CD模型——诊断出个人与职业互动之间的问题

(1)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案

我们都知道工作能力是被企业认可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,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“拿我能的,换我要的”。为了提升工作能力,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,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恰当的目标,制定一个可行的提升计划,通过努力达成目标,别忘了在提升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,这样成长得更快。

(2)清晰岗位要求的方案

有时企业的岗位要求有很多明确和隐性的要求,这就要求我们多向专业人士,或者有经验的同事询问相关信息;多关注行业、职业发展趋势,提前洞悉变化;如果能找到职业导师引导,那会少走很多弯路。

(3)满足个人需求的方案

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我们先要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,这些需要不要太泛,聚焦1-2个核心需求就好。再针对现有的外部环境,调整心态,关注能满足自身核心需求的职业价值。

(4)提升企业回馈的方案

企业给雇主的回馈并不仅仅只有钱,还有发展空间、培训福利、情感、生活平衡这些因素都在企业回馈的范围之列,我们要综合起来衡量企业带来的回馈。如果通过调查对比,企业的回馈确实低于个体做出的贡献,当时人可以向企业提出合理的待遇要求。

4c3b26af8eb63b1b1d5765d602615f8e.png

2、针对三叶草模型——诊断出个人与自己的问题

(1)厌倦对策——提升兴趣

  • 在工作中设置游戏关卡。我们可以将工作分成小的阶段,给每个小阶段设置一个完成标准,像游戏中升级打怪一样,推进工作进度,增加工作的刺激性。
  • 找一个业余爱好来弥补工作的乏味。如果在工作中,我们实在找不出兴趣点,也可以在工作之外发展一项业余爱好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  • 将业余爱好培养成主业。在我们的能力有盈余的情况下,好好培养一门业余爱好,并将其转换为能生存的价值,可以作为应对意外情况的PLAN B。

(2)焦虑对策——提升能力

  • 降低对自己的期待。不要事事求全,我们可以放弃一些不重要的目标,将精力集中在小的、重要的目标上,积跬步至千里,让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工作。
  • 提升能力。通常情况下,人们掌握了一门技能之后,就能独当一面。
  • 放大优势。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,焦虑感也会降低许多。

(3)失落对策——提升价值

  • 投入资源。当我们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,就要寻找一切资源,投入到其中,支持其实现。
  • 连接节点人脉。有时无论我们多么努力,就是不能换取自己想要的价值。我们可以连接更优秀的人脉圈子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  • 转换平台。如果工作实在不能带来自己想要的价值,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平台之外寻找机会。

但是,无论我们出现了哪种负面情绪,我们都要记得悦纳自己,不要否定自己。


d8c5929187cf47401979246d2e688aab.png

结束语

职业发展是个非常多元的话题,其中有很多要素左右着职场人的生涯发展。我们可以使用CD模型和三叶草模型找出职业问题的根源,再进行调试,让个人和职业良性地互动起来。

别动不动就辞职,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之前,盲目辞职只会陷入反复的错误职业当中。

Logo

欢迎加入 MCP 技术社区!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前行,一同解锁 MCP 技术的无限可能!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