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
1.计算机领域的分层思想在计算机领域,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为什么要分层:整个流程更加清晰,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容易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2.OSI七层参考模型应用层: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表示层:数据的表示、安全、压缩会话层:建立、管理、中止会话传输层: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,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网络层:进行逻辑地址寻找、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数据链路层:建议逻辑连接、进行硬件地址寻址、差错
文章目录
1.计算机领域的分层思想
在计算机领域,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为什么要分层:
- 整个流程更加清晰,复杂问题简单化
- 更容易发现问题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
2.OSI七层参考模型
- 应用层: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
- 表示层:数据的表示、安全、压缩
- 会话层:建立、管理、中止会话
- 传输层: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,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
- 网络层:进行逻辑地址寻找、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
- 数据链路层:建议逻辑连接、进行硬件地址寻址、差错校验等功能
- 物理层:建立、维护、断开物理连接
3.TCP/IP协议族的组成
ICMP: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
- 作用:测试网络的联通性并给予一定的反馈
- 组成:ping、traceroute(windows电脑是tracert命令)
IGMP:组播
ARP:正向地址解析协议
- 数据传输需要的通讯地址:源IP 源MAC 目标IP 目标MAC
- 使用场合:已知目标IP,未知目标MAC时使用
- 工作原理:PC1已知PC2的IP地址,未知PC2的MAC地址时,PC1发送ARP广播给二层交换机,二层交换机接收到ARP广播消息后无条件泛洪处理,连接到二层交换机下的所有PC都将接收到此广播消息,每个PC都会把自身的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进行对比,若一致则接收此广播消息,并回数据包给PC1,PC1接收到返回的数据包后会记录下PC2的IP和MAC地址,记录到ARP缓存表中,若不一致则丢弃处理。
RARP:反向地址解析协议
- 使用场合:已知目标MAC地址,未知目标IP地址时使用
4.TCP协议和UDP协议
TCP传输协议
- TCP将报文划分为较小的片段,称为数据段
- 数据段按顺序编号
- 如果发送方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确认,则会认为数据段已丢失并重新传输
UDP传输协议
- UDP不需要确认接收,是效率最高的传送机制
- 无确认和重传机制
- UDP是音频流、视频流和IP语音(VoIP)之类应用程序的首选
两种协议的区别
TCP | UDP | |
---|---|---|
是否连接 | 面向连接 | 面向非连接 |
传输可靠性 | 可靠 | 不可靠 |
应用场合 | 可靠 | 不可靠 |
速度 | 慢 | 快 |
5.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
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,客户端结束关闭状态,服务端被动结束关闭状态,进入监听状态,开始“三次握手”
(1)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SYN,表示“请求建立新连接”
- 序号为seq=x
- 随后客户端进入SYN-SENT阶段
(2)服务器端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TCP报文之后,结束LISTEN阶段。并返回一段TCP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SYN和ACK,表示“确认客户端的报文seq序号有效,服务器能正常接收客户端发送的数据,并同意创建新连接”
- 序号为seq=y(x与y没有必然关系)
- 确认号为ack=x+1,表示收到客户端的序号seq并将其值加1作为自己确认号ack的值,随后服务器端进入SYN-RCVD阶段
(3)客户端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端的确认收到数据的TCP报文之后,明确了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是正常的,结束SYN-SENT阶段,并返回最后一段TCP报文。其中:
- 标记位为ACK,表示“确认收到服务器端同意连接的信号”(即告诉服务器,我知道你收到我发的数据了)
- 序号为seq=x+1,表示收到服务器端的确认号ack,并将其值作为自己的序号值
- 确认号为ack=y+1,表示收到服务器端序号seq,并将其值加1作为自己的确认号ack的值; 随后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阶段
(4)服务端收到来自客户端的“确认收到服务器数据”的TCP报文之后,明确了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数据传输是正常的,结束SYN-RCVD阶段,进入ESTABLISHED阶段。
客户端主动发起释放连接,结束ESTABLISHED阶段,随后开始“四次挥手”
(5)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,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TCP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FIN,表示“请求释放连接“
- 序号为seq=u
- 随后客户端进入FIN-WAIT-1阶段,即半关闭阶段。并且停止在客户端到服务器端方向上发送数据,但是客户端仍然能接收从服务器端传输过来的数据
(6)服务器端接收到从客户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,确认了客户端想要释放连接,随后服务器端结束ESTABLISHED阶段,进入CLOSE-WAIT阶段(半关闭状态)并返回一段TCP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ACK,表示“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释放连接的请求”
- 序号为seq=v
- 确认号为ack=u+1,表示是在收到客户端报文的基础上,将其序号seq值加1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ack的值
- 随后服务器端开始准备释放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
- 客户端收到从服务器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,确认了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发出的释放连接请求,随后客户端结束FIN-WAIT-1阶段,进入FIN-WAIT-2阶段
(7)服务器端自从发出ACK确认报文之后,经过CLOSED-WAIT阶段,做好了释放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准备,再次向客户端发出一段TCP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FIN,ACK,表示“已经准备好释放连接了”。注意:这里的ACK并不是确认收到服务器端报文的确认报文
- 序号为seq=w
- 确认号为ack=u+1;表示是在收到客户端报文的基础上,将其序号seq值加1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ack的值
- 随后服务器端结束CLOSE-WAIT阶段,进入LAST-ACK阶段。并且停止在服务器端到客户端的方向上发送数据,但是服务器端仍然能够接收从客户端传输过来的数据
(8)客户端收到从服务器端发出的TCP报文,确认了服务器端已做好释放连接的准备,结束FIN-WAIT-2阶段,进入TIME-WAIT阶段,并向服务器端发送一段报文,其中:
- 标记位为ACK,表示“接收到服务器准备好释放连接的信号”
- 序号为seq=u+1,表示是在收到了服务器端报文的基础上,将其确认号ack值作为本段报文序号的值
- 确认号为ack=w+1,表示是在收到了服务器端报文的基础上,将其序号seq值作为本段报文确认号的值
- 随后客户端开始在TIME-WAIT阶段等待2MSL
(9)服务器端收到从客户端发出的TCP报文之后结束LAST-ACK阶段,进入CLOSED阶段,服务器端到客户端方向上的连接关闭。客户端等待完2MSL之后,结束TIME-WAIT阶段,进入CLOSED阶段,由此完成“四次挥手”。
6.数据的封装过程和解封装过程
数据封装过程
数据解封装过程
协议数据单元PDU
7.设备与层之间的对应关系
8.各层之间的通信
更多推荐
所有评论(0)